伽5自媒体新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以心会理俱圆融 ——浅谈徐尧林的瓷器创作艺术

1.jpg

    与尧林兄的认识很意思,2018年冬天,和他两都作为浙江省政协首批应用型智库员列席了省政协会议。大会两人刚坐在隔壁。会议之余,我们便聊时事、聊生活、聊艺术,对他的艺术世界有了个粗浅的了。后来我两次去他的印庐参观,对他的艺术思想、创作理念和生命体验有了更刻的认识。对于陶瓷艺术的创作,我见过不少大家,但象他这样有沉淀、有思想、有创新的大国工匠,可以说少之又少,萌发了一些发内心的感触。

36.jpg

 

    一、走进历的时空 
    中国的瓷器历史非常悠久,是影响过世界重要的物证。器者文明之证明,“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可见一斑。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一只《黑陶钵猪纹》。陶钵上的黑猪线条淳朴率真,极富原始韵味;而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盆人面鱼纹》则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从历史的宝库中涉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尧林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2.jpg

    在瓷器中感悟时空岁月的风霜。形寄千古,器通永恒,真正优秀的瓷器必须要经过得起岁月的风霜,历经千载而艺术魅力常青,而这正是尧林心中的不懈追求。他在瓷器的制作中,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对话,与时空对话,在瓷器的意象、釉色、形体中感悟时空的洗礼。什么是意象呢?尧林在创作陶瓷“十方印证·香炉”系列作品时曾说,“首先有了意象,意象是十方空间再有具象,具象是印证自己所处的环境。”他的瓷器正是从历史的维度去探寻、思考与创作,从而在现有的时空方位中找到最佳的坐标点,使作品既有历史的古韵又有时代的气息。釉色是岁月神采。唐朝诗人陆龟蒙在《秘色器》中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讲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一件好瓷器,只有好的釉色才能真正光彩夺目。他的每一件作品,对釉色都精益求精。为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永十八年1420年),他的团队潜心研究故宫中国红用于瓷器的创作,使作品既氤氲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形体是千年骨力。有人曾评价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瓶》,“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一分嫌长,少一分嫌短。”我想这亦是尧林创作的追求。他在形体的设计中,取之于前人,又超越前人。他创作的300多件陶瓷香炉,“只为一个而”,在造型、浮雕、图案、纹色上独具匠心,做到极致,作品“风姿卓越、玉树临风”。


18.jpg

    在瓷器中浸润传统文化的特质。尧林曾说,“今天的陶瓷界有许多人把一些西方的工业化陶瓷制作方法当作中国的陶瓷文化在评述,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一定要做出中国人文气息的手工成型和手绘陶瓷,让世界到中国陶瓷的创造力。”我与他交流中,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这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创作的核心念。他的作品以圆证和体现和谐之美。中国文化中,与圆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圆满、圆梦、圆融等,一个“圆”字既是国人追求事物圆满融通的目标,也是个人修养与境界的要求,这成为尧林创作的重要理念。他在G20的大型国宴餐具创作中,每一件瓷器在器型、图案、视觉上,都以“圆”为归,从各个切入点融入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把和谐之美传递每一位参会的领导人。他的作品谦让包体现礼仪之美。中国是礼仪之邦。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互尊重,懂得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国宴陶瓷创作中,尧林认为,“过度去表现自己的画面内容,有的甚至把画面延伸到餐具中间去,就接影响到菜品应有的位置与美。”因此,他在设计中,强调把空间留出来,体现应有的尊重,在小陶瓷中体现大中国的文明与尺度。他的作品心手相应体现温暖之美。我们在参观时,尧林专门叫我们用手触摸瓷器,感受瓷器特有的圆润和舒适。他认为,“复制不是文化的原义,而极致原创才是我的追求。”所以,他的作品都是手工成型、手绘创作的,与模具制作和贴花纸的瓷器相比,这是人与瓷器之间对话后的作品,这是有温度的作品。在欣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也看到了温暖。

35.jpg
 

    在瓷器中体现中国匠人的风范。最近读马德博士写的《敦煌古代工匠研究》,有一话印象特别深刻,“最重要的,也是我们认为需要永远继承发扬的,就是敦煌历代工匠的包容、奉献的创造精神。”中国的历史上之所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历代匠人博大的胸怀,极尽的勤勉和无穷的智慧,尧林的团队同样有着中国历代匠人固有的风范。优秀的合作精神形成合力。在G20国瓷的设计中,因为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他的团队共有六七位设计师,100多位工匠参与,在连续8个月的时间中大家分工合作,各负责,和时间赛跑,把一天当三天用,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协作是很难想象的。坚定的奋进精神克难攻坚。有一次整窑瓷器都烧坏了,尧林差点崩溃,还有一次,烧出的瓷器出现黑点极大地影响了大家的情绪,但为国争光的目标一直激励着大家,最终调整好心态,积极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及时使难题得到了解决。时代的创新精神造就精品。尧林在第届中国创意产业峰会上曾说,“成功的创意,完美的实施,是人类的智慧和福音。”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正是一种自发的对作品的苛求,使他创作的作品独特而又精致,真正“让世界重温中国陶瓷的精彩。”


8.jpg

    二、走近自然的呼吸
    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要表达美。如何找寻美的踪迹呢?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说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的书法传递了自然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优秀的瓷器在创作中亦然,材料要来之于自然、创作要蕴育于自然,作品要亲近于自然,这样有呼吸、有声音、有乡愁的艺术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感知大地的呼吸。尧林在研究瓷器前,他最喜欢的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石头,被行内人誉为“石痴。”他不仅收藏了不少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名石,还对家乡萧山红石情有独钟。他无数次到实地勘察,坚持不懈地探索,对石头的特性了如指掌。后来,在他的极力推荐与倡议下,萧山红石还被相关部门正式命名为“珍粟红”。而他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代表团冠军组印53方章”以萧山市政府的名义捐给了组委会,现珍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尧林对石头的挚爱与长期研究,自然影响到他陶瓷的制作。陶瓷制作的原材料是泥土,选择什么样的泥土是做好陶瓷的先决条件。对石头的长期研究,使他对泥土的特性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泥料的选择中,既选产地,更选质地,经过多次的探索研究然后调配出来的泥料,成为有呼吸、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原材料,真正为做好瓷器奠定了基础。


13.jpg

    聆听清泉的叮咚。在参观印庐时,尧林给我们泡茶时说,泡茶的最好来自于山涧泉水,并且与陶瓷制作的取土是同一水系。这样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泡的茶更加润口舒心。尧林对水也很有研究,他的另一专长是制作极品的宣纸。用的是三年的泾县青檀树枝皮纤维为原料,而水则是每年冬季当地的源头活水。中国的五行讲金木水火土,其实一件优秀的瓷器就是五行的和谐统一。用有呼吸的泥土,添加一定的金属元素,用特定的木材烧制,再泡一杯山涧清泉,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吧!


34.jpg

    跳动家乡的脉搏。有人曾问尧林,“什么是杭州的声音,什么又最能代表中国?他答道,“当然是瓷器啦,瓷器-China-中国。” 千年前的宋代杭州就是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及生活方式大融合的大都会,以杭州为政治中心的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形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宋时的官窑与民窑都得到大发展,既影响了时人的生活方式,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瓷器的创作中,“杭州的声音”就要跳动着家乡的脉搏。家乡的情愫已融入他的设计理念中,“杭州的声音”在整体风格上如西子姑娘般文静、婉约,而静观时充满了内在的秀气和灵动。在纹饰设计中上,则把塘江大潮的浪花设计在瓷器的边,涌动着时代的朝气和活力。在个体的设计中,他的暖酒壶特意为浙江特有的黄酒而设计,真正使家乡的乡愁融入创作的血液。


37.jpg

    三、走入生命的灵魂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一个艺术家只有把自己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艺术作品的意境才能有深度、高度、阔度,而尧林兄在瓷器中的创作中无疑是杰出的代表。


19.jpg

    让生命的本性融入瓷器。尧林的瓷器中,他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品是他的香炉系列,300多件香炉每件都件件不同。所有作品除了一件作为礼品赠予了加拿大大觉佛学院外,其余的作品全部没有出售。他说,“香炉是一个传递心灵的窗,透过窗户,随着那缕缕清香得到升华,传递心向往之地方”。因此,他是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全部融入到香炉的创作中。他设计的不少香炉作品,都有许多精致的“窗口”,通过那些镂空的“小窗”,他仿佛时刻与香炉保持着对话与交流,把自己所思、所想、所念都沉浸其中。当香炉中袅袅清烟时聚时散时,历史的文化觉悟、作品的创作场景、未来的艺术思绪,都晃如清烟在眼前掠过,而这些又转化为新的创作灵感,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38.jpg


    让生活的真趣融入瓷器。历史上大部分的艺术品,最先是为生活的需要所创作的,瓷器亦然,艺术如果离开了生活也就缺少了真趣。生活的真趣是什么呢?我想无非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要让生活更舒适实用。这在他设计的国家元首使用的西湖茶叙·盖碗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套茶具的碗盖在盖碗的顶端,荷形的提纽正好是一指,拿捏非常舒适、妥帖;托盘呈现向上的弧线,底足以及盘面内圈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碗体则线条圆润流畅,沏茶时水线与茶叶有机融为一体。真趣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让生活更简约自在。尧林说,“简单,却都是工匠用心做也来的。”他花半年多时间精心构思的一套餐具,一盘、二碗、一汤匙、一对筷、一餐垫,看似简洁,但却洋溢着内在的知性与高贵。而我最喜欢的是他创意设计的酱油小瓶和醋小瓶,没有把手,憨态可掬,似乎腹有诗书,把容量做到最大,令人爱不释手,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简单地可以快乐。

22.jpg

 

    让心灵的喜乐融入瓷器。尧林设计的瓷器中有一个标识,那就是刻绘着七瓣微笑的莲花。我问他这代表什么,他说,“这是绽放在内心的至善、至美。”他曾参与普陀佛博会的素食餐具设计,并为此专门对佛教文化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在设计中瓷器“视觉上散发出的光泽是柔和温润的,手感触摸是亲切的,胎质是有灵性的,真正让人感受到内心充满喜悦。”这使我想起一个禅宗小故事,“吃茶去。”有人三问赵州从谂禅师,但不管哪一问,他都是一句“吃茶去。”这其实是引导人们放下分别的妄想,只有把心放下了,才能使心性回归自然,真正体味生命中茶禅一味的意趣。而尧林兄在瓷器的设计中,正是“笑对世界,”让心灵的喜乐成为瓷器的灵魂,成为人们生命中静心修养的驿站。


10.jpg

    四、走向大国的窗口
    中国的许多艺术创作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如众所周知的北宋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方寸之内,体百里之迥。” 既以高度写实的技巧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更是以艺术的手法使作品质朴无华、朴实浑厚,典雅精美、神韵毕肖。而中国的瓷器亦然,汝、官、哥、钧、定等名窑在唐宋时期举世闻名,成为国家强盛与文化繁荣的中国符号,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在今天,中国的瓷器如何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呢?G20峰会的杭州,陶瓷的光泽将中国文化的底蕴映透至世界,于细节处、于自信处、于神采处,中国之风姿被世界领略。 


    让瓷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实力的窗口。“当今社会并不缺商品,缺的是有价的艺术品。”尧林在第四届中国创意产业峰会上更是强调,“今天,我们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秉持科学、生活、礼敬的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中国陶瓷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关乎陶瓷的创新是否有于弘扬这个时代的精神。”而中国陶瓷界泰斗张守智在参观印庐作品后则说,“大型餐具手工制作难度是非常高的,像这样的国宴餐具制作才称得上是中国陶瓷。”正是在这种要弘扬时代精神的思考下,尧林主持创作的G20峰会国宴餐具真正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中国神韵,在世界元首面前,展示了中华陶瓷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再一次让世界一起来仰望中国”。


    让瓷器成为连线中西文化对话的大使。尧林在陶瓷创作中曾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是一种什么样力量使他克服种种阻力呢?他说,“我想象几个月后,各国领导人在国宴中,用我们的瓷器用餐交流,这是能为我们中国发声的瓷器,这是东方礼仪和西方文明的对话。”所以,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他曾谈到,在一带一路历史上,中国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加强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今天,我们如何让更能代表新时代中国形象、中国声音、中国力量的陶瓷作品向世界展示,成为我们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共同繁荣的使者,这是我们新一代陶瓷匠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让瓷器成为推动世界共荣共享的桥梁。创新、联动、共享一直是尧林创作的核心内涵。陶瓷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应该是世界的文化。因此尧林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建设一个“香融中心。”在这个中心里,他要创作一批陶瓷香炉,而 “任何一个香炉都以所属国家的固有文化而实现独一无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不论贫穷、不论贵贱、不论种族、不论信仰,但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他要将各个国家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提炼出来,在陶瓷香炉创作中加以酝酿和体现。“通过香炉的清香来连接世界文化,实现世界的共生、共荣、共享,这或许就是世界文明的真谛。”虽然提炼文化符号与创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他充满信心和决心。我相信,当这个“香融中心”建成之时,肯定为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宋代诗人王炎曾有一句诗“以心会理俱圆融”,当生命中理性与感性得到有机统一时,艺术、生活和这个世界都将是和谐统一、圆满融通的。尧林兄的陶瓷艺术正是用敬仰之心、严谨之姿、创新之力诠释对陶瓷的理解与创作,走进历史的时空、走近自然的呼吸、走入生命的灵魂、走向大国的窗口,期待他的艺术创作走向新的巅峰。(潘明)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转载于互联网.

本文链接: http://news.ga5.net/p/4553.html,尊重共享,欢迎转载,请自觉添加本文链接,谢谢!

推荐站点: :专注自媒体运营,职场能力提升,副业赚钱,销售培训精品课程的网站.

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