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咖啡厅里的“上班族”:非写字楼里的就业新形态
-
在晨光初照的南山图书馆,李明正整理着自己的物品,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在福田区的一家充满艺术气息的咖啡馆里,张薇正专注地盯着屏幕,手中的笔在纸上飞舞。这两个看似平凡的画面,实际上是深圳就业市场变革的生动注脚,映射出经济形势对现代就业模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的工作模式如远程办公、自由职业等逐渐成为主流,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生态。在深圳,图书馆与咖啡厅的“上班族”现象,正是这一变化的生动体现。
深圳的经济奇迹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它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迅速成长为世界瞩目的高科技产业中心。然而,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深圳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但正是这种压力,促使深圳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图书馆与咖啡馆:就业新生态的载体
深圳的就业市场历来以活力著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持续吸引着国内外顶尖人才。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倡导的灵活工作制度,如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等,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个人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使得图书馆和咖啡厅等公共场所,成为“上班族”们的新宠。
李明,一位资深的IT项目经理,在深圳南山区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工作。自从公司实行了灵活的工作政策后南山图书馆成为他的“第二办公室”。这里不仅提供了免费的Wi-Fi和安静的工作环境,还有一系列的在线数据库和电子资源,满足了他查找资料和进行项目研究的需求。“图书馆就像是我的私人智库,”李明说,“在这里,我能够专心致志地工作,而不必担心办公室政治或是通勤的烦恼。”
“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主要做文案和设计工作。我选择在图书馆工作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非常安静,能够让我专注于我的任务。图书馆丰富的书籍资源也能激发我的创造力,每当遇到创作瓶颈时,随手翻阅一本书往往就能带来灵感。此外,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灵活,适合我的工作节奏。”业内知名写手刘志也是福田图书馆的常客。每晚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读区享受了一段宁静的阅读时光,为第二天的工作充电。
福田区的景田咖啡一条街,以其艺术气息和轻松氛围吸引着设计师张薇。对她而言,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张薇认为,咖啡馆的轻松氛围有助于激发创意,与其他顾客的不经意交流,有时还能带来新的项目机会。咖啡馆也是张薇与客户会面和团队视频会议的理想地点。这里不仅有稳定的网络连接,而且轻松的氛围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张薇说:“有时候,一杯咖啡的香气就能让我在谈判桌上更加从容不迫。”
李明、刘志与张薇的故事并非个案。在深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灵活的工作方式,他们或是在图书馆中寻找灵感,或是在咖啡馆里建立联系。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新一代工作者对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和咖啡馆不再只是传统的阅读和休闲场所,它们成为新兴就业模式下的重要载体。图书馆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安静的工作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而咖啡馆则以其独特的氛围和社交属性,成为创意人士和创业者青睐的聚会地。这些场所不仅为个人提供了工作空间,还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思维的碰撞,成为深圳就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济形势与就业模式的变迁
在经济周期的起伏中,深圳正展现出其非凡的韧性和创新力。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和内部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深圳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在逆境中寻找机遇,通过深化产业结构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注入了一股强心剂。
深圳的就业形势,是其经济活力的真实写照。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深圳却展现出了不同的景象。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阵痛期,部分岗位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崛起,正为求职者开辟新的职业路径。远程办公、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模式也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深圳GDP达3.5万亿,位居全国第3。落户门槛低以及创新的产业结构,让深圳能够提供较多工作岗位,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就业。
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至“十四五”规划末期,深圳的就业人口规模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就业总量的比例高达47.2%,非深户籍异地务工人员占比接近80%,充分体现了深圳在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方面的显著成效。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中首次位列第一,成为最吸引“95后”青年人才的城市;而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中,深圳依然保持强劲势头,位居第三。这表明深圳不仅吸引着许多年轻人,也成功留住了他们,为城市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就业市场,从“制造”到“创造”的跃升
就业市场的转变,从传统的“制造”导向转向“创造”导向,是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体现。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正在改变制造业的传统模式,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智能化。这减少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创造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这两年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可观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极大增强了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AIGC、AI大模型、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成为就业“新风口”。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7年,无人驾驶和电动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会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增长率将超过40%;数据分析师及科学家、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网络安全人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增加30%至35%。
“从机器人到AI大模型,从事重复性操作和简单装配任务的岗位将被大量替代,包括流水线操作工、客服人员、文员、录入员、美工,以及初级的设计师、程序员、财务人员、数据分析师等。但同时变化中也会产生大量就业新机会,打开就业新空间。”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
从人才供给端看,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急剧变化。“过去十年,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5400多万人,并且每年减少幅度在加大,平均受教育年限却在不断增加。年轻人需要的是更多智力型、技术技能型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说。
“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促进就业有坚实基础,积极因素还在不断出现。”赖德胜说,更好聚焦就业领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及时推出有力有效政策举措,将为稳定就业大盘提供强力支撑。
来源:察理思特
采写:朱炜明
编辑:刘嘉泳
校审:施冰冰、马丹、肖刚
转载请注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