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怪招:耳读法
-
在求知之路上,虽然不仅有读书一条途径,但不可否认,读书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古往今来,但凡大思想家或学术大师,无不是酷爱阅读之人。古人提倡读书必须勤奋、踏实,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有高效的读书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领会书中真谛。
具有代表性的读书法要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提倡的“计字日诵”法,具体做法是统计应读书籍的总字数,再分配每日读书页数,作为当日读书进度,使之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事。欧阳修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孝经》《论语》《诗经》等10部书,总字数约45万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以上,用3年半的时间全部熟读;如果每天背诵150字,只要7年时间就背熟了。对此,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每日定量计字,积少成多,是经过欧阳修实践后被证明有效的读书方法。
南宋理学大家、教育家朱熹也支持循序渐进的读书法,对此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朱熹主张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与朱熹同一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陆九渊在读书上也持此种观点,陆九渊有一本《陆象山语录》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意思是说,读书要心态平缓地细心读,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或许就会领悟其中深意。陆九渊的读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它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先将容易的解决了,剩下的难点慢慢就会迎刃而解。有时候,读到某一个部分时可能读不懂,而当你将全书看完,站在全局的高度再回看曾经看不懂的部分,往往会豁然开朗。
不过,在众多初学者中,《北史》记载的一位叫杨大眼的人独创的读书法绝对可谓独树一帜,书中记载:“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说的是杨大眼不识字,却常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这种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的方法,被称为耳读法。
现实中,耳读法不仅适用于杨大眼这样的古人,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很有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将有关的学习内容录进MP3或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杨大眼的读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职场陆传称如何学会说话的技巧
- 下一篇: 第十五届“苏州职工读书月”活动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