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与互联网淘汰书
-
很多人不读书了,都喜欢看手机。而手机是互联网终端,传播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说,互联网上的信息比书本的信息更生动,更有趣,甚至可以替人思考,帮助人搜索一些东西,比起书本要直观友善。于是,人们纷纷抛弃书本,投入手机的怀抱。互联网淘汰了书本,让人们专注于手机传播的内容,看似一种进步,其实是退步。
人们被互联网愚弄了,以为看到了很多真实的信息,其实只是看到了推送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的。互联网信息非常多,并不是毫无头绪,而是被人工智能分类计算过的。人们上网留下的痕迹会被人工智能分析,进而被分类。人们的兴趣在上网过程中暴露无遗,甚至一些个人信息也被大数据捕获,直接纳入人工智能计算。几乎所有上过网的人都被按照兴趣分类,也都会接受感兴趣的信息。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会按照兴趣给上网的人分类,然后推送一些人们感兴趣的信息,看似没什么影响,甚至还方便了很多人,其实只是让人们变得偏激,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
人是有认知限度的,即便是伟大人物,也有认知限度。在认知限度内,人们会被自己束缚,以为看到的全是真的,其实只是接受了感兴趣的信息。感兴趣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的,只是感觉有趣,有价值而已。互联网就这样每天推送,推送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东西,并不系统,需要人们综合整理。可是,喜欢互联网信息的人基本上不会综合整理,总被新的信息吸引,却缺乏理性关照,不会综合、对比、分析、总结等,即便有了这些理性行为,也不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很多互联网信息的最终指向都是购物,诱导人们花钱,却不是推送真实的信息。人们得到了碎片化的知识,却认为得到了比书本上得到的还要直观还要正确的知识,是不是一种偏颇的认识?
当然是了。书本提供的知识比较系统化,大多没有太多的图片和短视频,只使用文字负载信息,而且还会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和想象。而互联网传播的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掺杂了一些图片和短视频,只需要人们用手点击就可以了。那么,用眼睛看文字,产生思想比较容易,还是用眼睛看带图片和短视频的文字,或者直接看图片和短视频产生思想比较容易?当然是看带有图片和短视频的文字或者图片和短视频了,但通过图片和短视频传递的信息大多比较庸俗,甚至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人,还要弄成三段式,就好像文章提要一样,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却不会有太多好的内容。人们每天都被这样的图片和短视频洗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很有兴趣,甚至乐此不疲,也就不会读书了。因为读书比较费劲,内容不如互联网上的内容丰富,也不一定让人感兴趣,接受起来不是那么直观和形象,也就不会吸引很多人了。互联网投其所好,吸引很多人,却不会吸引人读书。因为人们读书之后,会抛弃互联网,或者有限度利用互联网,而不会被互联网上的内容深深吸引,也不会产生太多的购买行为。
互联网淘汰了书本,即便有很多优秀的电子书推出来,也不会让人产生兴趣。人们更喜欢图片和短视频,因为这些东西让人接受只是更加省力,而这些东西传播的知识很可怀疑,有着淘汰书本的意思。是互联网淘汰了书本,也是人们自动远离了书本。互联网具备信息粘性,把很多人都牢牢吸附在上面,甚至会“贴心推送”,想在人们前头,为人们提供合理化的工作和生活定制方案,甚至会替人们思考。看似方便快捷,看似非常智能,其实容易让人的智能退化。即便互联网提供听书服务,也不一定能够代替阅读体验。阅读和听读是两回事,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会有很大的不同。听读会碍于时间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思考,甚至只会专注于情节发展,不会有什么扩展性想法,而阅读没有太多的时间限制,看一会儿,思考一会儿,用笔记录一些东西,可以由情节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可以获得很多个性化体验。于是,在资本运作的听书模式下,很多人都喜欢听书,究其实,还是依附于互联网内容,不会看书了。
人们不读书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了更为方便的互联网信息,却忘记了书本提供的成系统的知识,忘记了“读书使人进步”的名言,忘记了读书的自由,纷纷投入互联网的怀抱,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理性的人还是喜欢读书,不喜欢被互联网信息绑架,也不喜欢整天看手机,以至于被牵着鼻子走……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日本上班族严重缺觉,平均睡眠时间6小时50分钟
- 下一篇: 教育也要讲究管理智慧 | 跟着名师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