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新生代殡葬师步入职场,重塑生命告别仪式
-
央广网哈尔滨4月4日消息(记者庞淼)随着清明时节的到来,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那些默默守护生命终点站的“生命摆渡人”——殡葬从业者。其中,一股崭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青年步入这一行业,以其专业、敬业的精神风貌,推动着殡葬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进程。
“逝者的皮肤失去了弹性,更像是在皮革上上妆,粉底容易风干,就需要我们运用刷子精心填补,力求妆容自然平滑。”黑河市殡仪馆花艺师兼防腐整容师何宇辰说,如今的遗体妆容趋向淡雅,摒弃了传统的人体彩绘油彩,更贴近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方式。可以营造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使逝者得以体面、尊严地离去。
何宇辰讲述,有一名逝者面部创伤严重,家属曾想在告别仪式上用东西遮挡住,但当她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为逝者修复后,家属表示可以不用遮挡了,正常参加告别仪式也不会让人感到那么害怕了。
何宇辰做准备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何宇辰说:“家属对我表示感谢的时候,我很感动,觉得做这个事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我觉得各行各业年轻化都是正常走向,这很正常。”2000年出生的何宇辰说道。
遗体火化师:严谨守护生命终点的庄重仪式
现就职于东莞市殡仪馆业务三股遗体火化师邢家绪说:“火化环节并非外界想象中只需按几个机器按键的简单操作,从核对逝者身份信息,检查随身物品,到根据逝者体型精确设定火化参数以及过程中的实时监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严谨对待。”
他坦言,尽管自己并未赋予这份职业过多的神圣光环,但是在工作中,能陪伴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并在这一时刻,给予家属以心灵抚慰,便是价值所在。
“每个工作都要有人来做,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27岁的邢家绪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殡葬行业,我希望它能朝着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殡仪服务员:为丧属普及惠民政策理清丧葬服务流程
“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服务者,所做的就是令生者和逝者在我们的服务流程里好好的告个别。”今年23岁,有着6年专业学习经历和半年工作经历的镇江市殡仪馆业务员郭中海则自比为“柜台服务员”,帮助丧属梳理流程、办理业务,也同时,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兼顾一定的心理疏导。
“‘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这句话在学校时只觉得庄重,真正投入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其分量。”郭中海说,现在生态殡葬,如树葬、海葬、花坛葬等日益普及,他在向丧属介绍政策、规划事宜的同时,也会向丧属介绍生态殡葬的形式。他觉得也是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生态环保的理念。
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央广网发 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供图)
这3名职业殡葬师在不同的城市就职,但他们都毕业于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他们中有的继续深造,有的直接步入职场,在全国各地的殡葬行业内发光发热。今年清明节期间,该校共有100人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进行岗位实习,26人在哈尔滨市天河园殡仪馆、皇山公墓志愿服务。
教育者愿景:生命文化的播种者
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国开设殡葬专业的9所院校之一,也是9所院校中的3所中专院校之一。2016年开设殡葬服务与管理专业,至今培养该专业毕业生199人。目前,该专业在校生246人。
“我们的孩子们由民政部门送来,学成后又反哺民政事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人才输送链。”该校党委书记、校长高天乐欣慰地说。
殡葬服务与管理专业创始人樊晓红曾言:“生命的两端,一端是医生之手带来新生,另一端则是殡葬人之手护送逝者安宁离去。”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巧妙融入生命文化教育,使学生们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建立起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殡葬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孙宇迪说。
可降解骨灰坛(央广网记者庞淼 摄)
针对生态殡葬方式,孙宇迪说:“现实中的海葬与影视作品所呈现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不会将骨灰抛洒,而是使用可降解骨灰坛,将其缓缓沉入海底,让骨灰与海洋泥沙融合,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入土为安’。”
“殡葬行业不仅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传递生命文化理念,‘逝有所安’不仅是职业技能的传授,更是对生命文化的深度解读与尊崇。”该校副校长蔡畅说。
生命晶石教具(央广网记者庞淼 摄)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殡葬行业普遍存在一岗多职的现象,人才缺口犹存。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青年人对该行业并无传统偏见,反而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期待并推动着殡葬业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向稳步迈进,构建起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一群新生代的殡葬工作者,他们是生命旅途的守望者,以专业技艺与人文关怀,为逝者铺就安宁归途,为生者筑起情感慰藉的桥梁。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点,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更加理解并尊重这份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也见证了我国殡葬行业在时代变迁中的进步与革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