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
-
“现在,我孤身在外,行囊中唯有一张硕士文凭,拿来当枕头都嫌薄。没有收入,就得承认现实:我一个人活不了很久。我一无所有,勉强还算有个姓氏。我存在感极低,如同透明人,以至于没有人能记起我的名字。人们只能通过衣着、地理方位乃至犯蠢的程度来指代我,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称我为‘那谁’。”
“那谁”毕业之后“没有目标、没有社交,也没有日程表,得过且过”,二十五岁了还住在父母家,终于被父母赶出家门去“自食其力”。于是,“没有未来,没有钱,我就这么出发了,脸上挂着蜥蜴面对虚无时展露的那种微笑”。
读罗曼·莫内里的长篇小说《床,沙发,我的人生》,很容易让人想起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读起来酣畅淋漓。只不过《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床,沙发,我的人生》里的“那谁”是个硕士毕业生。当然,更大的不同是,霍尔顿的桀骜不驯似乎更加生机勃勃,“那谁”的桀骜不驯虽然也“生龙活虎”,底下却藏着更多的颓废。
|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书评·公子读书" alt="“生龙活虎”的躺平人生|书评·公子读书">
小说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到巴黎与人合租,到电视台当实习生,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所有一切都是在“躺平”的强烈“愿望”下不得不做出的最基本的“反应”。而在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故事之外,充斥其中的是大量的情绪宣泄。当然,这种情绪宣泄是构筑在主人公“躺平”的人生态度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人和事为小的时空单位展开的。所以读来并不让人觉得空洞。
“你活像一个空心木偶。”“如果木偶意味着没有责任、压力和日程表的话,做木偶恰恰是我的理想。”小说中的这句对话,正是主人公“人生观”的最好写照。为什么小说的心理和情绪会形成如此酣畅的表达?这或许和小说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罗曼·莫内里1980年生于法国。他在大学的专业是语言学和传播学,不过他毕业后总是尽量不提自己的学位。他矢志成为记者,离开校园后,在法国各大知名媒体实习。但事与愿违,这些实习工作都相当无聊,而且到头来银行账户空空如也。于是他从这场恶性循环中抽身而出,回到家里彻底躺平。幸好天遂人愿,理想工作终于从天而降,他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紧接着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床,沙发,我的人生》。2014年,这部处女作被法国导演本杰明·格德杰改编为电影《轻松自由》,搬上了大银幕。
罗曼·莫内里走出躺平人生靠的是写作,而他笔下的“那谁”,靠的则是不得不临时应聘为汽车销售员后出现的“奇迹”——他成了“销售冠军”。
阅读的快感当然不是来自主人公最后的走出“躺平”的“光明结局”,事实上读完整部小说,你其实会深度怀疑这家伙的新工作能干多久。因为他浑身上下散发的气息已经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了。他不明白为什么世界要运转得那么快。人们仿佛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要去何方,而所有这些确定性都令他生厌,使他嫉妒。 他总被人说:“你这是在虚度生命,你会后悔的。” “那谁”从不反驳,只是在想:我没有虚度生命,只是在看着生命流逝,就像任何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我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观众。
从叙事和语言的角度而言,《床,沙发,我的人生》显然是“生龙活虎”的,它毫无顾忌,直抒胸臆,读起来非常过瘾。从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来说,《床,沙发,我的人生》显然又是无比灰暗的,它在虚无的荒野上一任荒草疯长,仿佛试图将一切意义釜底抽薪。——这当然不是它的缺点,因为小说绝不是提供答案的教谕书,而是引人共情的提问者。“共情”的意思是:读完这部小说,也许我们心里也会惊叹一句:我不就是“那谁”吗?“那谁”说的话不就是我的心声吗?“提问”的意思是:读完这部小说,也许我们会多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不是荒原,人生究竟该如何度过。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冬平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知同道合教育分享|| 如何在职场中运用平面设计技巧
- 下一篇: 读书 | 文汇读书8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