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法
-
□ 张 华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情,真正的读书一定是自由的、放松的、快乐的,至少自己感觉如此。
当然各人有各人的习惯,我的朋友中,有的喜欢慢读精读细读,把书掰开了揉碎了榨干了吃尽了,很久才能读完一本书。有的大面积撒网,选择性捕捞,吞吐量很大,在“无用处寻有用”,遇到有眼缘的就顺势读去,倒也乐在其中。有的在自己专业里埋头耕耘,不管东西南北风,只求自己的根据地固若金汤。这也挺好,主权在手,心里总归是踏实的。
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任性,但唯有读书可以例外。坦率地说,我为人还算内敛,读书却很任性。在我看来,读书就是要“关起门来做皇帝”,我的地盘我做主,想读谁就读谁,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读得无声无息,也可以读得飞沙走石。
我的阅读意识觉醒得比较晚,大约开始于1996年。那时的校园正流行民谣、摇滚乐、港台风,我之前没有像样地读过书,此时才开始疯狂补课。起步时,读的都是现当代文学老师推荐的书,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围城》等。还有外国文学老师推荐的《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红与黑》《百年孤独》等。可能是学生对于作业天然的抵触心理,这些作品我读得云里雾里,哈欠连天。等完成这些“规定动作”后,再随手翻翻,这一翻不要紧,竟翻出了很多有趣的作家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王朔的《顽主》《我是你爸爸》、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特别是一些先锋派小说和新写实小说,把我的阅读兴趣一下点燃了。老家有句土话叫“隔灶头香”,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自己的自主阅读,却一发不可收拾,读出了一个新奇快乐的崭新世界。
读着读着,就有了点门道。我读书的方法和别人不太一样,那就是穷读不舍。
一个“穷”字尽显彪悍执拗之气。读书时我喜欢运用“盯人战术”,一路跟踪追击,比如当时读到池莉,感觉很喜欢,就把她所有的中短长篇小说找齐了一口气读完。还有苏童、叶兆言、汪曾祺、梁晓声、刘恒、迟子建等作家我也是一网打尽,生吞活剥。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读法的功力只能算入门级,据我所知,有人为了读金庸,特意买下36册《金庸全集》,挑灯夜战,夜以继日,这种任性的读书堪称痛快淋漓,让我顶礼膜拜。
读书也讲究缘分,对于某个人的兴趣常起于偶然。看到市面上热销余秋雨《文化苦旅》,我也买了一本,读到的第一篇便是《道士塔》,一下子被震撼到了。余秋雨将小说、戏剧的叙事手法引入散文创作,写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厚重又幽默,刷新了我对散文的理解。
一口气读完全书,那种宏大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大气的叙述,思辨的质感,都深得我心。这本书悄然打开了我对余秋雨的好奇之门,从此便一路追去,《山居笔记》《霜天话语》《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笛声何处》《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借我一生》等等,从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从一种风格到另一种风格,从校园到社会,从青年到中年,从青涩到成熟。
余秋雨笔下常常提及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曹雪芹、鲁迅、沈从文、曹禺等人。于是,我阅读的触角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这些人的作品,开始新一轮的追踪。而这些人,又有各自心仪的作家作品,便再次展开,先“嫡系”后“直系”再“旁系”,我的“阅读大饼”越摊越大,每一次穷读都是一次征战,一次历险,一次刷新,一次升华。
找到喜欢的人,再读他喜欢的人,这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读书方法。
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我研读了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饶宗颐等人的作品,顺便把他们弟子的著作也“扫描”一下。这些大师的共同点,在于纵观古今、驰骋中外,能大处见小、小处见大。比如季羡林曾说:“一个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你看,这话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个好人应该更多考虑他人的利益,但也不完全忽视自己的需求,这种举重若轻的阐释,在大师们的作品里俯拾皆是。
读完他们的著作,再去读国学名著,如自带云梯,轻松多了。
因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我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传记作家,我循迹而往,把他们的作品找来一读。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熊召政的《张居正》、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章开沅的《张謇传》等。有时为了比较研究,我会在不同的传记中寻找同一个人物,遇有新的疑问,再去找别的作品求证,常常有瞬间被打通的豁然之感。
如果这样还不过瘾,我就去找传主的日记翻阅,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入口。我曾在翁同龢、孙中山、袁世凯、张謇的日记中,发现过很多有趣的内容,这些都是少有人关注的角落,心中不免窃喜。
在一场场穷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名人之间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相互欣赏、彼此呼应,或相互攻击、分分合合,从这些交叉点再发散开去,会找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我的阅读经历中,鲁迅、李敖两人颇有特点,骂过他们的人和他们骂过的人都不计其数,朋友和对手一样多,批评和欣赏一样多,顺着他们的“藤”摸去,一定能找到不少“瓜”。读书如同看热闹,不同的书读着读着就热闹了,这样的读书才叫享受。
这些“有字书”读完后,还不过瘾怎么办?那就去读“无字书”,去书中提及的历史现场,吹一下主人公吹过的风,走一下主人公走过的路,做一次沉浸式体验,来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比如去刘公岛遥想甲午海战的惨烈,去江南贡院体验科举考试的艰辛,去绍兴感怀兰亭雅集的清古,去寒山寺聆听钟声的悠远,去西湖感受苏东坡的才情,去颐和园一窥老佛爷的奢华……
穷读不舍,是一种读书态度,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在这场追击中,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终点,但风景就在过程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