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谈读书:这4个读书方法,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借鉴
-
众所周知,毛主席从青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那时候他白天在田间做农活,晚上睡觉前坚持自学,常常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在后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书一直都是毛主席最好的伙伴,读书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1939年1月,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形象地说道:“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1959年6月,毛主席再次说起读书的必要性:“一个人只有多读书,知识面才能宽……总之吧,要想办法多读书。治国安邦,不读点书,怎么行呐?”
读书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人要不断探索世界改造世界,要进步,就需要多读书。毛主席在延安时,曾教育干部说:“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
牛马不需要探索世界改造世界,不需要进步,但是人不行。通过读书,我们能“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
人不读书,就好比摸黑走路,很多事情看不到,难免碰壁。当然,并不是说读了书就能从此顺风顺水,而是我们可以看见更多的东西,少犯错误少碰壁,或者碰了壁也能立刻调整过来。
读书不仅有趣,而且有益,实在是一项应该终身坚持的事业。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方法,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进步、坚持思考的人生态度。
毛主席一生都在追求进步,所以他把读书这项事业坚持到了最后。史料记载,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是在1976年9月8日早晨5点50分,当时他全身都是抢救的医疗器械,这次读书持续7分钟。
读书应该怎样入门?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
毛主席主张博览群书。青年时代,他曾给他的老师写信说:“我对于学问,尚无专门研究某一种的意思,想用辐射线的办法,门门涉猎一下。”
这个方法是非常适合读书入门的,如何具体操作呢?
1915年,22岁的毛主席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专门。”
从博览到简约,从中国到西方,从普通到专门,这样不会一上来就被难住,然后望而却步,等到阅读量足够了,信心也饱满了,再逐步走向专业化。
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本书可以解决全部的疑问,作为一项持续的事业,读书也有一次从浅到深,再到更深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读者进步的过程:读者不断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因此变得知识更丰富了,思考更全面了,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充分了。
读书是一项事业,这个事业难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挫折,或者因遇到外界的诱惑而中止。
“我们现在很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
“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总之,读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入门者在未养成习惯、未学会方法前,常常被半途而废,这个时候要想起毛主席“下苦功”三字,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收获阅读的乐趣,到时候读书就成了习惯,成了乐趣。
读书的方法
1、粗读和精读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谈过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要粗读,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要的章节,也叫精读。”
毛主席读书不是从头到尾一遍过,而是有粗有细,有省略有重点,这是善于读书的人普遍都有的习惯,也是一个能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质量的高效方法。
很多人读书只看一遍,一本书翻完,便在自己的“已读书目”中数量+1,然后把它束之高阁吃灰,得意于自己今天又看完一本。
当然,从“粗读”到“精读”,也并不是把一本书读两遍。而是在粗读之后,对作者的思路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把其关键节点拿出来,仔细研读。这实际上很考验读书的功力,要求读者能够提纲挈领,全程保持思考,保持和作者对话,能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关键之处在于“思考”二字,而是要真的投入脑筋和耐心,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
“读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完一本书,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每个读者其实自己都是知道的。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主席向来推崇他的老师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在他读过的书上,总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些笔记有他对文章的总结,也有他的心得,或者是他的观点。
“笔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笔记,则无穷妙思,皆如雨珠落入大海,消失无影矣!”
读书是思考的过程,而做笔记则是帮助思考的最佳方式。最简单的划线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重点,笔记则是我们思考的深入和延伸。
将读书时的感想写出来,实际上也是一个理清思路,训练写作能力的过程,只有能写下来的,才算是自己的。
3、读书要“联系实际”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以便于人类更好地实践。所以,读书不是象牙塔里的梦幻,而是和真实世界紧密相连的。
毛主席在他的著名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说:“许多同志学习马列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我们知道,毛主席对于典故历史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他可以用古人的故事说明今人的新闻,能用文学作品说明现实生活的本质。他能把《聊斋》看成清朝的史料,能从《三国演义》里看到外交、军事、组织,能把《红楼梦》看出史书的味道……
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毛主席读书从来不是孤立地看书,而总是联系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出发去理解书中的内容。
如何检验一个人读书有没有成果?毛主席说,如果看完能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4、读书要独立思考
读书本质上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思考是在作者的引导和协助下进行的。
而我们看到的很多书,要么是众人追捧的畅销之作,要么是历史大浪淘沙留下的经典之作,所以很多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放弃了自主性,全程被作者牵着走,用叔本华的话说:读得再多,也只是把自己的脑子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这实际就是放弃思考,放弃批判,迷信盲从的结果。毛主席常引用孟子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能盲从,要独立思考,不能放弃主体性堕落为受人摆布的客体。
毛主席强调,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问底的勇气,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和做所有事情一样,既要勇敢,又要谨慎。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库尔勒市图书馆开展“故事妈妈讲故事”读书分享会
- 下一篇: 平淡之中有真味(读书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