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为奢侈的事
-
现在,读书已经成为奢侈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文革之后,人们总算熬过了无书可读的日子,赶上恢复高考,人们就要如饥似渴地读书,还要写诗歌、散文、小说,算是读书之后的成果。喜欢读书的人不但要借书读,而且还要自己买书。市场上不仅出版的图书增多了,而且报刊也多了。不但有专业的报刊,而且还有一些可供消遣性的报刊。阅读似乎直接激发了民智,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飞跃,甚至很多地方都公开讨论重大社会问题。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书籍变得不是那么正规,很多媚俗的书籍出现了,只是为了取悦读者,赚钱,却并不传播真知灼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崇尚知识,到后来的崇尚权和钱,由原来的崇拜解放军和知识分子,到后来崇拜官员和老板,都算是巨大的思想转变。人们要谋求权和钱,就不能只是读书。甚至人们认为读书可能会读成书呆子,并不能获得权和钱。要想获得权和钱,就要自己努力打拼,还要善于经营。读书只是让人们知识丰富,却并不能教会人们获取权和钱的手段。
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只是一种为科举考试张目的说法,却并不一定实用。现在大学扩招,即便学生考上大学,毕业之后也要自己找工作,不会被分配工作,甚至他们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出现很大的信息差,很容易选错了专业,以至于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读书不在少数,却为了找工作发愁。似乎读书是理想化的行为,也是奢侈的事情,而现实和书本上描述的现实差距太大,甚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不是一回事。读书人会暂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身出来,沉浸到书本描述的世界中,获得情感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是这种读书的风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才会形成,而到了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不但读书人变少了,而且读书本身成为一种奢侈的事。
写书人多了,只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多赚些钱,却不管读书人是不是买得起,是不是认真阅读,或者说,不管读书人是不是读,就一个劲儿写书,很容易引起供大于求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书籍自贬身价,打折销售。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读书,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人格。互联网时代来临,虽然人们获取图书更方便了,甚至可以获得很多免费阅读的电子书,但阅读行为并不容易产生。因为阅读需要安静的环境,尤其需要内心的安宁,而大多数人都被资本支配,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要不断工作赚钱,甚至有人一天打好几份工,只是为了多挣钱,哪里有时间读书呢?要说绝对没时间读书是不客观的,他们有一些闲暇时间,却被电视节目和网络短视频、网络新闻、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等占据,而这些东西大多具备一定的黏性,会根据用户喜好搞一些商业推送,也就让很多人没办法抽身出来读书了。
其实,读书并不困难,只需要拿起书本看就行了,甚至可以随时随地看。车上、枕边都能看,甚至厕所里都能看书。可是,这样的读书环境都被手机占据了,被互联网信息填充,引导,也就让人们欲罢不能了。相对于网费来说,书本的定价还是有些贵,但卖书的互联网平台都打折销售,也都“让利”给消费者,却没出现太多买书人。即便有一些人买了书,也不一定专心阅读,更不一定产生什么好的思想。于是,人们被资本支配,被钱财吸引,只是跟着权贵们跑,却不具备自己的头脑,也不会从书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会变得非常世俗,甚至庸庸碌碌,了此一生。人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相,只是习惯了就觉得合理了,觉得应该如此。其实,只要他们读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会主动分析世相,主动确立自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
只是,资本驱使着人们挣钱,驱使着人们朝着功利化的目的狂奔。权力系统推波助澜,很容易让人们沦为金钱的奴隶。读书可以让人获得很多知识,让人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却并不一定让人获得权和钱。而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完全变了,变成以追求权和钱为目的的价值观,当然也就不会读书了。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人读书,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们大多不是权贵,只是普通人,影响非常小,也就可以被忽略了。而权贵们读书,就会被宣扬,似乎可以成为读书的标杆,却只是符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当然,也不敢全面放开,只是书籍出版的时候就经过了审核,当然会让很多的书被“规范”了,比较安全了,也就没有太多可取之处了。
当书籍不再传播全面的知识和文化的时候,不再传播有用的知识和文化的时候,就是人们抛弃书本,不再阅读的时候。而书本似乎并没有那么坏,读书人成了有闲阶级的成员,而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是有闲阶级成员,都要赚钱,却不会读书了。读书简直就是奢侈的事,而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读书人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隐患”,需要控制和规范,当然,也就不会有太多读书人出现了。加上网络文化的冲击,读书就真的成了奢侈的事。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读书 | 勾勒20世纪早期艺术的辉煌景象
- 下一篇: 通讯|肯尼亚难民营里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