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AI愈发强大,但“读书”这一行为依然不可替代
-
南都讯记者谢湘南近日,由共青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大深圳青年讲堂暨深圳学联讲堂(第5期)、北大博雅讲坛(第596期):《读书/生活的喜怒哀乐》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共计七百余人现场参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以其深邃的见解和独到的视角,针对当前中国大学校园的现状,深入探讨了“阅读的正面、背面与侧面”。陈教授带领大家穿梭于阅读的多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阅读的价值与影响,让大家对阅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
陈平原深入分析了读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尽管读书在理论上受到高度赞扬,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偏离了阅读本身。他强调了当前高校阅读趋势的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在读书与生活融合方面遇到的挑战。此外,陈平原还讨论了读书节的仪式感和读书的艰难与美好,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深度阅读。他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兴趣选择书籍和阅读方式。在AI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为公众提供了阅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角色的新视角,强调亲自阅读的不可替代性,预测读书未来将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化、自我导向的活动。
陈平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提醒同学们,虽然爱情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的视野,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坚守读书的初心,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陈平原提醒道,读书人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基点,再来谈读书。古今传诵的众多读书名言,大多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对于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等不同群体来说,谈读书的方式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
陈平原总结了他的读书体会: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此外,亲自读书也十分重要。尽管AI愈发强大,但“读书”这一行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观众互动交流环节中,从高中到博士,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们从如何读书、如何平衡科研和兴趣、对准高三学子有何建议等多个方向进行提问,展示当代同学们多样化的思考与困惑。
陈平原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时间被划分成无数的小片段,每一段都充满了信息的冲击。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带来了节奏感和便捷,但同时也削弱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同学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他强调,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同学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见解和更全面的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