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念:《多谈谈问题》读书笔记
-
这本书由主要由九篇访谈与一个话题漫画组成,九篇访谈涉及文化、网络、历史、法律、环保、心理学等各个层面,被采访者都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大家。在如今人声鼎沸,人人内心都焦躁不安的后疫情时代,各位老师们用他们专业且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掀开了这个时代一面。当我们迷茫时,读一读看一看,或许你我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章节读书摘录
1、真理有可能早过时代,但是寻找真理与时代无关-锺叔河
这个世界的文明,所有的人,本能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不是善与恶的问题,是个本能,我认为我讲的是本能。
只是觉得,有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去讲,其实我讲的是常识。中国近代以后我们一直在谈科学、进步、强大,但是对于常识是谈得很少的。我想,一个社会和一种文化只要讲常识办事,能够按照情理办事,就会比较少折腾,大家都比较好办。
我不是有勇气或者有可能讲我所有想讲的话,但是我绝不讲一句我不想讲的话
2、火焰与黑洞--媒介的变化,如何改变我们-戴锦华
20世纪的历史债务之一,是我们获知:任何时候,都不要尝试去测试人性恶的深度。那是深渊,深不可测。
分众、信息茧房/精准投放(其间、其后的是硕大赤裸的资本的主导性力量)、闭锁之宅与心理舒适带,造就了社会生存的新情态,也造成了“陀螺”所谓的“认识论危机”。
网络暴力、戾气其实是人们潜意识里的自我催眠与无可奈何。
3、在人性残缺的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景凯旋
换句话说,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和探索曾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今天这个主题已经淡化了,价值不再重要,文学家们失去了开拓人性领域的热情和能力,
罗茨基所说,文学教给我们的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在艺术走过的地方,在诗被阅读的地方,人们会发现异议取代了期待中的赞同。当其他学科都要求有一个统一结论的时候,文学是个体维护其独立性的最后的堡垒。
正如王鼎钧说的,“大人物属于历史,小人物属于文学”“历史记得一将功成,文学记得万骨枯”。
4、太多人滥用历史,历史学家应该监督对历史的叙述--罗新
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在于你以怎么样的视角去看待。
“正是各种声音都发出来,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否则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某一个点上的样子。”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生命历程,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每一个人的观察一定和别人不太一样,因为他/她的经历不一样”
5、走出对成功的崇拜——从精英的傲慢看优绩主义陷阱--项飙、迈克尔·桑德尔
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普通学生的应对方法。第一,冷静地、勇敢地从这种拜物教中走出来,珍惜自己的人生,去享受你想做的事情。第二,认识到维持这种拜物教的社会机制,拜物教会主导我们的社会生活及自我认知,其中一个严峻的后果就是同质化。
我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至少中国社会如此,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过于狭窄了,整个国家对成功的认定标准很单一。如果你想当一个诗人,住在偏远的地方,你也可以有不错的生活,但这会被认为是一种虚度。你的父母和亲戚会说你怎么这么懒,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去北京挣大钱?你反倒在写诗?在经营大型机构时,我们可能确实需要特定的程序、透明的标准。所以我不是说我们要摆脱所有程序,而是说我们要拥有更多的路径,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们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规定了某种特定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
6、人应当有取舍,保护环境应当讲公平--吕植
公平不仅仅是对动物与环境的公平,还是对当地人的公平。
我刚才说到以前我们开始重视森林,但可能忽视了其他的生态系统,在不该种树的地方种树,比如在草原、沙漠里种上树。其实沙漠有自己的生态系统,草原也是,湖或者河的滩涂,也不需要树,这种滩涂往往是一些大型的迁徙鸟类非常重要的栖息地,
保护环境不能只停留在舆论层面,而需要把热度转化为有用的行动。
如果价值观体系不转变,就没有真正的希望--藏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如果他的选择不是你想要的,你需要了解的是他需要的是什么,如果要创造你所认为的理想的选择,比如人和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那么你需要创造条件让别人做这种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去要求别人,或者用道德来压制。
不管你是一个话语权大还是话语权小的人,我们的行为对其他人都会有影响,所以需要不停地反思,力求让这样的影响是平衡的,至少是无害的,甚至对大家都有益,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看到别人,你才能看到自己.
7、法律的核心问题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如何可能--劳东燕
有些人会强调观念本身的力量,但我一直认为观念需要制度化,价值判断需要制度化。只能借助于制度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国民的行为。
如何开展法学日常实践?
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设身处地地去想。
对于你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应该发出声音,并设法把声音扩大,扩大之后就有可能引起改变,如果你不发声,就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8、下沉年代,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崔庆龙
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对情绪并不是过于看重,问题在于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和表达,如何才能说出自己真正的诉求。
如果说我能通过这样的对话去影响些什么,那么我希望人们能够知晓,那些我们所有人认为是对的事情,那种激进的物质主义,在很多时候会长远地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幸福,甚至会破坏所有人的心理幸福。
我觉得人需要一些更本质的思考,首先你要想,活着是为了什么。在现在的生存状态下,你能够追求什么,生活中能让你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你能够为自己做什么,我觉得这要比考公务员或是每天按时打卡上班更重要。我的意思是,你依然可以去考公务员,但不是以那种心态,重要的是你必须经过一个更本质的对自我的思考和审视,哪怕经过这个思考,觉得还是考公好,那也可以,因为那是自主做出的选择。我觉得选择者的身份特别重要,不是被迫无奈,而是你想清楚以后做出的选择。
我是觉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基本盘,这非常重要。比如我现在问很多人,以后还有什么目标、理想吗?他们都说没有。我是一直有的,甚至知道自己以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目标。始终有一个目标,也许你到不了,但是一直在路上,你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满足感的,所以我觉得,能在新的价值体系里找到一个新的目标去追求,非常重要。
9、思想史万有引力/我就想追求一些纯粹的无用之学
所以我的观念就是,我们对思想应该有更多的包容,不要去想什么有用无用,要把它放到观念的自由市场中去竞争,大家总会看出你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谓的躺平主义和犬儒主义,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整个世界都在躺平,都在反抗,都在摧毁原有的根基,都在挑战那些过往的崇高,解构所有的情怀。
不要觉得看了几本西方哲学的书,就可以融合中西方文明。这种融合并不是理性能够建构出来的,它只能在天然的自由竞争中产生,那样产生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因为人们在某些阶段就是需要传统文化对自己进行心灵的加持和信念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如果能够让东西方文化自然地去冲突,自然地去竞争,去大浪淘沙,去伪存真,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
三、读完后的思考
阅读的时候,很多老师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初读时深感自己的无知,可是当我读到最后一章,思想史,万有引力这一章时,已经是整本书的尾声。张乔木、叶三所提到的西方哲学史,我脑子里浮现的是我们中国的哲学,道德经、老子、王阳明,而当我意识到这种思绪产生的时候,就想起昨天看到B站上温铁军教授谈论金融资本内爆前的疯狂这个话题时提到的一些东西。
温老的原话是:
美国金融资本能否对我们进行收割,掀起惊涛骇浪其实取决于相当多的高层次的学者或者政治家。对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苏联东欧系统被西方整垮)仍然缺乏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按照北方国家在金融资本阶段的各种获利方式,来维持自己本利益集团获利的这样的人士,无论是被叫做官员还是被叫做专家,或者是投资商,其实都是亦步亦趋的,按照人家的制度体系、运作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整个收益过程的。所以在这一部分占有相当的发言权,并且对这个社会具有一定的舆论支配地位的条件之下。我们很难放弃这种担心,就是他们对于当前中国形势的判断,以及他们提出可以上去的各种政策建议,对于中国目前应对这场全球大危机,乃至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战争冲突,可能都是不利的。
而将他们的作用估计进来,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惊涛骇浪,什么是极限思维。而他们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制度变迁的取向,是非常的明显的具有西方价值取向的,具有霸权国家要求我们接受的价值取向,所以在这些事情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
我想在我们现在的思维体系里,很多财富、话语权是掌握在一些当代的拥有西方思维体系的人手里面的,而他们的选择与判断是对目前的我们来讲又是至关重要的。书中的各位大佬都是有发言权而且是各专业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到底是否属于上面说的那个范畴,仁者见仁。就本书来说,往上看前文中劳东燕老师,《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征求最高检意见时,她分管负责起草恢复的处室,加上的对未成年女性性侵犯罪被采纳。再往下看,就吕植教授提到的,在秦岭做熊猫研究时,直接把林业局给弄没了。当然,做出举例说明,没有褒贬之说,只是单纯地表达个人想法。
话再说回来,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就是,虽然在做书本介绍时有先入为主地给大家介绍书籍大概内容,希望整本书能够给人以启发,但是,在阅读完成以后,我们也需要警惕习惯性思维形成的陷阱。各位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是资深大佬,他们也不一定就是全面的、正确的。用戴华锦老师的个人主义陷阱---信息茧房来说,即使是大佬,他们也有思维的局限性。他们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一批人,但想法与看法是否真正是符合我们自身实际与预期,还需要我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看待。
在读完全书后,希望我们自身能够从大佬们的思维角度中抽身,也能保持独立清晰的思考,能从书中有所收获。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变局时代之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其中或嬉笑怒骂或悲愤焦躁似乎不值一提,但又似乎能聚沙成塔。
但总归有人看到,也总该心怀希望。
最后用许锺河老师念的何其芳老师的一首诗结尾: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么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又是一年读书季
- 下一篇: 上海新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开夜门诊等方便上班族等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