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出处来自哪里,对职场人士有什么警示意义?
-
我们在职时,有时上司找我们了解情况时,如果有一个问题没有答对,或是有的问题由于自己了解不够深入,上司就会用一问三不知道来家训我们。在教师考问学生的问题时,如果答题不完整,或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也经常被老师批评为一问三不知。
于是一问三不知这个词语,就成了领导教训部属,或是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批评孩子时用的最多,最广泛的一个形容词。一问三不知其实并不是具体指哪三个不知,而是乏指别人知识不渊博,认识浅薄,缺乏认真学习和工作时的情形。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起源于古代的《左传》一书。然而,关于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和出处,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和争议。
关于“一问三不知”的出处,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它来自《左传》中的一段故事。据记载,鲁哀公询问他的大臣季孙意如:“孰臣而亡?”,意如回答说:“有子张、子羽、子车、子良于鲁,顷叔盈又为孟氏臣,子美则有从兄子服景伯。民知其将死,莫知其氏姓。”
这段对话中,季孙意如表示自己不知道子张等人的姓氏和身份,因此被后人概括为“一问三不知”。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一问三不知”的出处并非来自《左传》,而是出自《三国志》中的一段对话。
据《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记载,张辽在合肥之战中俘虏了孙权,孙权问张辽:“卿何以知之?”张辽回答:“是孤也一进一退,彼所知也。孤常笑乐,乃以为‘不知所问’,称“三不知”。
除了出处的争议外,“一问三不知”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在季孙意如的对话中,“一问三不知”表示对于某些事情或问题一无所知或完全不了解。而在张辽的故事中,“一问三不知”则表示对于某些事情或问题不感兴趣或不愿意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一问三不知”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问题一无所知或不愿回答的人。然而,这个词语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涉及到我们的知识积累、沟通技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是因为真的不知道答案,有时则是因为一些主观因素,如缺乏自信、害羞、不想泄露隐私等。既然“一问三不知”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它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哪些影响呢?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总是对问题一无所知或不愿回答,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人际关系,对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对于一问三不知的人,不仅是影响形象的问题,还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没有真才实学,属于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人,往往会得不到重用,毁了自身的美好前程。
要解决一问三不知的问题,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需要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和自己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些人可能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通过练习和反馈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此外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不要因为害羞或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选择不回答问题。相反,应该勇敢地面对问题,平时多和上司和同事沟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一问三不知,看似是一个成语,一个形容词。但自己如果真的变成了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