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剧创作不应仅凭想象
-
"放过翻译题材吧,本人是翻译工作从业者"——在日前开播的《我们的翻译官》评论区,一条评论获得了高赞。然而,根据某第三方数据监控平台提供的数据,《我们的翻译官》播放热度仅次于《繁花》,位列第二。
一边是观众吐槽不断,另一边是该剧播放热度不低,某种程度上说明虽然已经时至2024年,职场剧拍不好现实职场与人际关系、给人强烈的"悬浮感"的现象依然突出。在这类题材剧中,事业和爱情本应是相互促进、螺旋攀升的效果,但"换个'皮'谈恋爱"的痼疾始终没有根治。对于这种现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磊曾撰文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影视创作者对所涉行业一知半解,缺少深度,强行植入脱离现实的矛盾冲突。
熟龄男女的情感拉扯为剧集加分
破镜重圆式的爱情故事,是不少观众的"心头好"。《我们的翻译官》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个类型:八年前,林西为了完成母亲的职业梦想,放弃了与肖一成的爱情,逐渐成为一个声名在外的资深翻译;八年后,肖一成已经是一家开发人工智能翻译系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并且意外成为林西的"甲方"。于是这种交织着事业纠葛与未断情缘的关系,让两个人所立之地立即成为"修罗场"——外人以为"初次见面"的肖一成、林西,每一句看似普通的对话,实际上都暗藏机锋,充满了讽刺和攻击。
但越是这样的互相针对,越是暴露出彼此都还没完全放下:肖一成发现林西身体不舒服,默默为她点了菊花枸杞茶,还关照餐厅做菜时"沸腾鱼片里不要放辣";而林西听说肖一成有个儿子后,控制不住的失落、慌张情绪也表明她内心的不平静。越是成年人,对感情的表达就越是克制。尤其是两个在各自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昔日恋人,重逢之后明明旧情重燃,但谁都不愿率先低头,这样的情感拉扯让不少观众看得很"上头":"我承认我很土,爱看这种破镜重圆。"
很显然,《我们的翻译官》把不少传统恋爱剧的套路又重新用了一遍,例如男女主角因为错误的理由分手,又在正确的时间相逢;重逢之后的30秒,观众就已经知道两人必将和好,几乎没有新鲜感。但因为男女主角将外冷内热、嘴硬心暖的人设立住了,以及两人之间唇枪舌剑的互怼所带来的轻喜剧效果,为剧集加分不少。正如一名网友所说,如果是对职场内容的硬伤敏感度不高的人来说,该剧或许有点"好嗑"。
"不职业"的细节影响作品观感
由于律师、医生等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较高职业魅力,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往往成为职场剧优先遴选的书写对象。但同时,这类题材剧在剧情、角色设定或表现方式上与现实职场情况相差较大,给观众一种不真实、不接地气的"悬浮感",因而长期饱受诟病。时间已经到了2024年,《我们的翻译官》仍然未能突破瓶颈,未免让观众感到失望。
毕竟,通过职场剧对相关行业有一些基本认识,也是观剧的乐趣之一。但如果创作者缺乏细致准备,暴露大量"不职业"的细节,则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的观感。例如林西以翻译身份出席酒会时穿着短裙,立即有观众在弹幕上指出:"本人是翻译,我们的着装礼仪是裙子超过膝盖。"为了表现出林西翻译水准的高超,剧中刻意安排了现场嘉宾听到她的同声传译后交头接耳、交口称赞的画面,让现实中真正的翻译尴尬了:"不至于这样,导演大可不必这么夸。"
如果说职业着装上的不得体是因为创作者疏于考证,那么凭借想象而强行制造出的戏剧冲突,更是削弱了人物专业能力和职场经验的可信度。例如肖一成为了展示产品性能,突发奇想地要求林西与机器翻译进行现场比拼;而"职业经验丰富"的林西,对这种临时加码、明显超出工作任务范围的要求竟然也轻易答应下来。
在现实中,如果甲方想让乙方增加额外的工作量,甚至是押上乙方的职业声誉作为宣传自己产品性能的踏脚石,显然需要双方充分的提前协商。但在《我们的翻译官》中,被描述为"人中龙凤"的男女主角如此幼稚、儿戏地对待自己的事业,难免让观众发出质疑:"找个真的翻译问一下就知道不会发生这种事。"
"放过翻译题材吧,本人是翻译工作从业者"——在日前开播的《我们的翻译官》评论区,一条评论获得了高赞。然而,根据某第三方数据监控平台提供的数据,《我们的翻译官》播放热度仅次于《繁花》,位列第二。
作者:卫中
文:卫中 图:《我们的翻译官》剧照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