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读书观
-
每个读书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读书的“哈姆雷特”,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毕业即失业,我再读几年书缓缓”。而浩繁卷帙的中华典籍里有许多古代先人们的读书故事,为什么读书?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读书?什么是好的读书方法?让我们穿越一回,打开看看,找找古籍里读书求学的道理。
(一)
为何而学?古人崇尚的是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把修身利行、得道利民当成读书求学的头等大事。
战国时期的《劝学篇》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论述。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博学广闻,不时地照照镜子,比比别人的长处?我们读书,要把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品格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爱上读书,并且日积月累,成为一个从善如流、德行天下的“君子”。
平时我们身边不乏聪明过人、甚至天赋异禀之人,但有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读书往往急功近利,最终都未成大业。东汉时期的《中论》就讲到了志向与才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志者,学之师也”。只有那些高瞻远瞩、志气高远,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才会真正爱上学习,才有可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问自己,读书求学的初心是什么?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追求,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勉学篇强调的是“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古代先哲要求他们的后代明白,读书求学是为了开发自身的心智,提高辨别能力,让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学会怎么做,然后去身体力行,造福百姓和天下,这也应该是今天我们做学问的初心。
北宋时期,“砸缸救人”的司马光著有《与薛子立秀才书》,它倡导读书是为“得道利民”,而非“专为利禄而已”。我们读书不仅是为提高修为、涵养情操,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更要超越自我束缚,摆脱利益羁绊,服务社稷苍生,所谓“治国、平天下”。
(二)
以何而学?古人崇尚的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的态度和读而寻思、学而行之的作风,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夫子乃万人师表!《论语》中有很多论及读书的金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手不释卷,只争朝夕”。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也就不同,什么是正确的态度?虚心向别人求教每一件事情;勤学苦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争分夺秒地学习,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正是!
我们读书求学,要有质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这非常重要。始终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去做学问,还要注重把书本的内容观点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印证,去检验,不能盲目,不能教条,一如《孟子 尽心下》里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求学还要踏踏实实,切不可“半桶水晃荡”,更不可虚头巴脑作表面文章。《颜氏家训》勉学篇指出,“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认真对照原文研读研学,绝不可轻信口口相传的“二手货”。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甚至道听途说,“自嗨”还可以,出来招摇或博眼球,就会成圈内、坊间的笑料。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南宋时期《剑南诗稿》中的一段。它告诉我们,读书学问,除了要有勤奋刻苦,不遗余力的精神,还要有知行合一的态度,这样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读书求学的成效。
读书,还要有钻研的态度和精神。“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这是明代《读书录》中提倡的读书态度。我们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思考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寻得每一句话全部的含义,想明白每句话的来龙去脉,而且要联系自身、联系实际去分析,这样做学问才能取得真正的长进。
(三)
如何而学?古人崇尚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
东汉时期的《汉书 艺文志》中就指出了“学者之大患”的问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读书求学的基本方法。要守正创新,把经典理论与时代命题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万万不能强辩立说,以至于“解读五个字,用两三万言”;还不能本末倒置,只注重注释,“罔信而不质疑”。
要提倡轮流领学领读,相互讨论启发的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通读透,知晓明了。西汉时期的《礼记》就明确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告诫我们读书求学要养成“切磋相起”好习惯,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建立读书沙龙,组成学习小组的“理论依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求学,勤奋刻苦很重要。就像北宋时期《归田录》中所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要抓住一切时间空隙,不仅坐卧时,就是如厕的时间,也不能浪费,以至于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
就经典读经典,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真正含义的。因此在《临川先生文集》里,王安石说他自己“自百家诸子之书,至……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只有抓住了“无所不读,无所不问”这一致胜法宝,那些经典理论、大家文章才能读通读懂,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
还有南宋的《朱文公文集》,明确提出“读书贵专不贵博”。我们读书有时泛泛浏览,放下就忘,一无所获。不如一册在手,反复研读,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开卷有益,更要开卷有得。
古人把读书比作“种树”,所谓“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读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不同,决定了你在这乍冬还秋的收获季里的不同收成!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推荐阅读
- 上一篇: 职场新人生存技巧:从菜鸟到精英的进阶之路
- 下一篇: 读书管见:择善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