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一场盛唐友情的史诗演绎
-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中,有一段极其重要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那就是李杜交谊。
虽然李白深情地关注杜甫,但与杜甫对李白的热情比起来,似乎有点不够“对等”。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在今日召开的“首届草堂中华诗歌论坛”上,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发表的《论李杜交谊及其意义》论文,用解码方式展示了这两位古代文学巨匠之间友情大片。
中国文化重视群体价值、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友道,在文学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诗可以群”。
唐代经济比较活跃,文化昌盛,人员流动大,社交活动极其活跃,人们重视友谊,杜甫讲“天下朋友皆胶漆”。
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是一位十足的“社牛”,社交圈很大,“李白一生交游极多,全集中提到姓名的就有四百多人”,重视友情,其集中赠答诗甚多。杜甫则出生于官宦世家,在洛阳长大,是一个“宅男”,喜爱默默坐在家里写诗。
性格如此大的反差,他们如何成为了朋友?李白于天宝三载路过洛阳,杜甫以“文艺青年”身份与当时名满天下的李白一见如故——闻一多先生发挥诗意的想象,认为他们的会面就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之后同游梁宋、东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从此杜甫对李白终身难忘。
杜甫现存第一首与李白相关的诗《赠李白》记录了他的第一印象:“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杜甫初次见到李白,二人就分享了寻仙问道的经验。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回忆见到久闻其名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背景,和激动的心情:“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可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天宝五载,李白已安家于鲁郡,杜甫来到兖州,二人相约同游东鲁,这是两人的第二次相见。杜甫关心李白的修道经验,《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他们还一起拜望隐士朋友,亲密无间,《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记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怜君如弟兄”。杜甫李白相处时,讨论诗歌创作经验是主要话题之一,杜甫与李白分别进入长安,他还期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希望与李白重逢并樽酒论文。
杜甫与李白在东鲁分别后,从此没有机会再见,李白的形象却深深刻在杜甫的心底,让杜甫终身念念不忘。流落于秦州时,杜甫先后创作了《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在成都时创作了《不见》,晚年在夔州又创作《昔游》《壮游》,在这些诗中都表达了他对李白性格、才华的理解和崇拜,以及对李白遭遇的同情。
李白与杜甫交游,只在当时留下两首诗,此后再也没有提到杜甫,而杜甫却留下10多首诗,从会面时的相赠,到自己流落江湖看不到李白的回应仍然继续写诗表达对李白的关心、思念,持续多年,这种真诚的感情贯穿着杜甫与李白分别后的余生。
学者们认为,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并从性格气质的角度进行解释了具体表现差异的原因:“杜甫是恋旧的诗人,此后至少有十多首诗怀念李白。李白以自我为中心,是主观的诗人,诗中再也未说到杜甫。并非有矛盾,也非忘情,个性使然而已。”
杜甫如此关心李白,从一般意义上看,这当然充分证明了李白飘逸人格与绝世才华巨大的吸引力,说明杜甫非常热爱诗歌、热爱诗歌天才,而从深层意义看,关心李白其人,反映杜甫作为儒家思想信仰者的仁者情怀和宽厚、包容的气质;崇拜李白之诗,反映了杜甫对以李白为最高代表的盛唐激情、浪漫、自由时代精神的接受。
两位伟大诗人的交往及其性质从古代就受到关注,甚至成为当今大众的热点话题,李白与杜甫这段友情被赞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友情之一,它是儒家理念中以义相交的典范。两位主人公,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时代的文化巨人,他们的友情和诗歌光芒闪耀,透露出思想与文化的深层秘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嘉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文竹 供图 主办方
推荐阅读